(通讯员:魏玉龙 摄影:余伟 )2016年9月3日16时28分,经过27个小时连续作业,江苏响水近海风电场1#机位,最后一片叶片与轮毂在87m高空顺利完成对接,至此,江苏响水近海风电场53台风机全部完成吊装任务,标志着由三峡发展公司承监的三峡集团首个海上风电场项目取得圆满成功。为打造三峡集团海上风电精品工程,新能源响水监理部高度重视施工质量,团结一心、攻坚克难,严把质量关,风机基础、风机安装、海缆敷设等各项工序施工质量均全面受控,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江苏响水近海风电场总装机容量202MW,布置37台单机容量4.0MW风电机组和18台单机容量3.0MW风电机组,风机基础采用单桩、高桩承台及复合筒三种基础型式。风电场配套建设一座220kV海上升压站、约85公里35kV场内集电线路、12.4公里220kV海底电缆和一座陆上集控中心,场区设立一座自立式海上测风塔,测风塔总高度100m,塔身净高90m。项目从2015年4月25日主体工程开工到2016年9月3日最后一台风机吊装完成,历时497天。
为了降低海上不利天气对风机吊装的影响,缩短海上作业时间,加快施工进度,本项目除2台试验桩机位4MW风机和18台单桩机位3MW风机以外的35座高桩承台机位4MW风机均采用整体吊装方案。风机在岸上组装完成后整体运往安装机位,配置专用运输驳2艘,每船单航次运输2台风机。风机运输时下塔筒底座采用螺栓紧固,风机塔架两侧设立“井”字架,平衡梁通过液压系统夹紧筒身,并用螺栓将平衡梁与“井”字架紧固。风机吊装使用大型专用起重船“三航风范号”,采用GPS卫星定位引导,确保吊点中心与安装平台中心误差不超50mm,通过刚性粗导向对中档板进行约束,达到风机塔筒中心与连接钢管中心初步对中,随后采用FIS柔性软着陆系统进行缓冲对接,顶升油缸伸出,下降时施加液压阻尼,精定位系统开始工作,利用误差识别反馈系统,经电脑控制电机实现风机在X向、Y向上平移及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微调。风机精定位完成后安装紧固螺栓,验收力矩,最后拆除平衡梁等辅助设备。
18台单桩3MW风机及2台试验桩4MW风机在海工基地装船运往机位后,采用半潜驳船“辽河一号”(浅水区)或自升式支腿船“三航风华号”(深水区)进行分体吊装。分体吊装和陆上风电场风机吊装过程基本相同。本工程3MW风机基础采用无过渡段单桩基础,对基础顶法兰面水平度要求极高,针对单桩沉桩水平度控制难题,监理部积极组织人员开展“提高响水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沉桩水平度”QC小组活动,成功解决了这一现场施工难题,本工程单桩基础沉桩施工质量控制良好,桩身垂直度和顶法兰面水平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均控制在设计要求的3‰以内,为3MW风机分体吊装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为了确保在2016年9月底完成所有风机并网发电节点目标,三峡发展公司新能源响水监理部积极响应由三峡新能源响水风力发电公司组织开展的“大干六十天,建功三峡海上风电”专项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参建各方共同克服困难,保证风机吊装施工进度。参建各方积极落实现场碰头会,研究、布置、检查和协调工作。现场监理全方位参与施工过程,及时检查现场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实施情况,对各项工序均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督促相关责任人落实到位。经参建各方共同努力,最终克服了施工窗口期短、海上施工环境恶劣等因素对本项目的影响,于2016年9月3日圆满完成风机安装任务,为后续集团公司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剩余2台复合筒试验基础3MW风机预计在2016年9月底完成并网发电任务。
“三航风范号”4MW风机整体吊装
“辽河一号”3MW风机分体吊装